menu
文化生活

找死的兔子

各種死亡形式中,「自殺」相對自然離世,是「禁忌中的禁忌」,因其牽涉更深層的道德、倫理或醫學等爭議,但英國童書大師 Andy Riley 認為自殺標籤底下的種種心碎故事,更加值得社會認真關注及思考。其經典系列著作《找死的兔子》(The Book of Bunny Suicides)就極盡諷喻之能事,通過小白兔主角反覆、逗趣且誇張的尋死經歷,向大家作生死教育:願意無限地直視死亡,才能深切體會生命真諦。

找死的兔子
找死的兔子
找死的兔子

了解社會顧忌,Andy 以童話作法,避用人類改用純真兔兔作童書主角。縱然按目前生物學研究,動物沒有明顯意圖自殺的傾向,可是許多實驗均證明,牠們擁有情緒及感覺力,各按智力及生存境況,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。例如圈養海豚缺乏野外群體生活,會抑鬱得在池內撞牆或打圈;初生小猴子被強行跟母猴分開,亦會不安和焦慮。放諸 Andy 筆下的兔兔,看似平靜得目無表情,但內心卻可能隱藏洶湧的惶惑,巧妙地象徵人類(或說自殺者)身心處境的矛盾與複雜性,也能較溫和地引導讀者放下顧忌,聆聽其中心聲。

翻開《找死的兔子》首頁,你絕不會讀到冗長文句或說教道理,只會從白紙黑線、簡約有力畫面上,看到兔兔遭遇各種日常危險,如遭遇股市崩盤,落入驚險的電影情節以至歷史事件。無論如何,牠永遠不作樂觀展望、也不作悲觀拉扯,總是直接抱持「死就死吧!」心態,試盡一切文雅、壯烈或荒謬的創意死法,大無謂地向前衝。

弔詭的是,當兔兔愈視死如歸,往往愈逢凶化吉,莫名其妙又活下來。黑色幽默使人會心微笑,既感受到生命有時脆弱,死亡亦很輕易,同時亦領悟生命也很強大,假如我們當下「剛好沒死去」,都值得為自己送上掌聲。

撰文:K.C.
圖片來源:The Book of Bunny Suicides  by Andy Riley
__________________
活過不白過
Follow us on IG:https://bit.ly/2yjkquY

Tags : 文化生活
前往下一篇文章  法國屋頂和陽台的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