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People of Hong Kong

一個人住劏房 好好過日子

彭麗芳(Amy)在大角咀的家,是一間只有百餘呎的劏房,一眼盡覽,毫無懸念。

聽到住在百餘呎,還要一個年輕女生獨自居住,難免會皺著眉,心有戚戚然,但 Amy 談起這個蝸居,卻展露出滿足的笑容。她猶愛家中那扇可以看到外頭樹木、綠葉,還有可以讓日光流瀉進內的窗,「今早起身,可以見到陽光,然後播放音樂……我覺得終於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節奏。」

能為小事感恩,是因為曾經經歷了旁人都無法想象的黑暗。

Amy 家有四兄弟姐妹,父母重男輕女,更甚是遭遇了家暴,「我阿哥給父親由細打到大;他喝醉了會打媽媽。」每次回家,她都覺得很不安全,不知何時父親會發難,「我覺得我再唔走會死。」但讓她真正決定離家出走,卻是因為連媽媽的情緒都開始失控。2017 年的中秋節,Amy 剛去完旅行回來,到機場才發現不見了手提電話,於是和家裡失聯一段時間。那知回到家中,媽媽便開始大吵大鬧,不斷責罵和打她,讓她也情緒崩潰,決定要離家出走。走前家人跟她說:「你走了就不要再回來。」

那便是她獨自生活旅程的開始。漏夜離家,只有一個 28 吋行李喼隨身,便是她全部的家當。她先是到友人家中短住了數星期,後來在朋友協助下找到第一個落腳點,但由於決定倉促,加上儲蓄不多,於是租了一個私樓單位,與一位 70 歲婆婆和婆婆的孫女同住,而她的私人活動範圍,僅是 50 呎的一個房間,租金 $3500。本想可以稍稍安定下來,但卻經歷她無法忍受的事,「同屋主常常沒有沖廁,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可以不沖廁?」也試過突然有陌生男人出現家中,雖然那是婆婆長居內地的兒子,但她卻毫不知情。

於是她又帶著那個行李喼出走了。這之後她還試過與朋友合租長洲村屋、住赤柱迷你公寓,搬足五次家,最終才定居現在的大角咀劏房。回望那段日子,她被困在情緒的深谷而不自知,經常在家無故哭泣,也渴睡,對生活事情完全提不起勁。那時的工作壓力也大得讓她快要垮掉,要不是因為要交租,她大抵無法拖著身軀去上班。「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。」

生命不斷向她拋出挑戰,她忙著應對,分身不暇;直到她來到大角咀這間百餘呎的空間,沒有其他人,只有自己,整個世界像安靜了下來。

一個女生住,小至換燈泡、購買日常用品、清潔;大至通渠、換鎖,通通都得自己來。最令她難忘的,是有次水位淤塞,污水倒灌,通渠時不斷見到曱甴屍骸被泵出來,光是寫出來已經讓人膽戰心驚,無法想象現場會是怎樣的境況,「這個問題已經處理了,現在我用鋁板封了去水位。」她笑說。能平靜面對,是因為種種事情她都經歷過,對於家務事更已練得十八般武藝,哪個清潔用品好用、用什麼才能清洗掉某種漬都如數家珍。

獨自居住,讓她被逼面對許多的恐懼、許多的焦慮,那不單是指生活上的,更多是心靈上的,「以前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,但現在卻發現自己有外向的一面,也有內向的一面,兩個都是我。」三個月內搬了五次,也讓她發現,自己所需的根本不多,「以前是月光族,買了一堆物品,但其實我根本未必用得上。」

在這個小小空間,她漸漸找回了自己,尋回了自信,「以前覺得自己搞唔掂,但現在發覺,自己肯搞,一定搞得掂。」她沒有被困在小小空間,而是在這狹小的空間,打開了更遼闊的心靈平原。現在的她,假日睡到自然醒,彈琴、聽音樂,書寫人生,療癒自己。她為這段獨居人生,落了一個註腳,出了一本《一個人住劏房:90後女生窩居之道》的書。

正如她在自序中寫道,「家並不需要一個實在的地方,因為自己就是自己的家,就像蝸牛一樣。」無論身在何處,即使自己一個,也能好好過日子。

撰文:莎莉
圖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

___________________
活過不白過
Follow us on IG:https://bit.ly/2yjkquY